船舶工業十二五規劃“畫大餅”?
2012-07-24 16:28:32 來源:航運交易公報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提高效率先變評判標準
《規劃》還提出,到2015年中國船舶工業產業創新能力和產業綜合素質將顯著提升,成為世界造船強國。并進一步提出要顯著提升船舶業的效率、效益,工業增加值率較“十一五”末提高3個百分點,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提高15%;船舶工業全面建立現代造船模式,數字化造船能力明顯提高。
對此,吳有生表示,《規劃》雖提出要提升船舶業的效率效益,但沒有指明判斷優質企業的評判指標和相應的細則。“造船行業已經嚴重產能過剩,應該以生產效率為指標,同樣的生產單位載重噸和排水量,用多少能源,排放多少有害氣體,耗費多少原材料,對一些落后企業應該淘汰,不再提供相應貸款,從而提高效率標準。”吳有生還表示,中國船舶產業應趕快加緊技術開發,使自己有能力承接高附加值的船舶,提高總裝造船的技術水平和能力。“這是中國船舶產業升級和轉型的必由之路,否則問題很嚴重。”
浙江正和造船(位置 評論 新聞)總經理徐才中表示,“中國造船業已經出現了‘荷蘭病’的端倪,到了產業必須要升級的地步。過去,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使得中國船舶業的勞動效率非常低,船廠工人一年的工資在6萬元左右,韓國和日本的工人年收入折算成人民幣在30萬元以上,但低工資并沒有轉換成我們的市場競爭力。由于管理效率很低,圖紙的錯誤率很高,所以窩工、等工、待料時間很長。像我們這樣,一年完工40艘左右、100萬載重噸的船廠,在日本,大概只需要1500~2000名工人,而我們要5000多人,光工資一年就要發掉3億元,人力成本的優勢就不明顯了。”
作為國內最有效率船廠的負責人,陳弓則表示,要提升船廠的效率,首先就要改變原先以載重噸為單位來評判船廠,轉而應使用修正總噸(CGT),這才是體現一家船廠真正產出的指標。中國船廠造的船附加值低,所以用載重噸自我安慰,看上去超日趕韓,但實際上用CGT指標去衡量,很多船廠就不行了。
追求載重噸指標的最大害處就是使得許多船廠盲目追求規模。“有的船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資源,但造出的船舶既不節能又不環保,每天的耗油量比中遠川崎造的船要多好幾噸,雖然造價低,大批量生產,但這樣的船,對環境是一種危害。”陳弓說,“長期以來,中遠川崎只有1座船塢,直到2008年才投資興建另一座50萬噸級船塢。去年中遠川崎的造船完工量為270萬載重噸,員工數為4000人,無論從哪方面看,中遠川崎在江蘇也只能算是一家中型船廠,但我們去年的產值有60多億元,在南通名列前茅。”
明德重工(位置 評論 新聞)董事長季風華表示,其實《規劃》中提高效率的幾項目標,國內主流船廠早已在這么做了,而且民營船廠明顯走在前頭,因為這直接關系到其利潤。“以明德重工為例,工人工資雖然逐年提高,但人力成本并未因之而上升,反而有所下降。因為前幾年船廠剛成立時,我們很多流程、管理都有問題,返工特別多,效率低,雖然工資低但人工成本反而高。金融危機后,隨著我們不斷學習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,技術上也越來越熟練,整體效率也越來越高。但總的來說,我們與日韓船廠還有很大差距,比如日本川崎重工在國內的合資企業中遠川崎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,它們年銷售額有60億元,但員工才4000人,我們銷售額是25億元,但工人有5000多人。所以我們今后的戰略重點依然是提高效率和信息化管理。”
不過,季風華認為,在提高效率和發展創新能力上,國內船廠在流程和技術上已經無所不用其極,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人。“一些中國人還是太浮躁。歐洲有一些設計師和焊工,年齡很大還在畫圖紙和燒電焊,但在中國,許多人都想去做管理層。剛畢業的年輕人,在設計和電焊精度上怎么能和有經驗的人比呢?所以,我們在加強培訓的同時,對工人心態的調整也很重視,但這不是一兩家船廠或行業能改變的,需要整個國家在教育上、制度上的轉變。”